散养、小规模养殖户仍占多数
据了解,我国蛋鸡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目前我国的鸡蛋80%以上是由1万只以下规模的鸡场生产。但是也仍然存在大量的散养以及小规模养殖户。这些小鸡场设施简陋、环境可控性差,生产水平较低,鸡种的优良遗传资源难以正常发挥,疫病防控难度加大,蛋品安全质量风险很高。
蛋鸡养殖向规模化方向转变
农业部从战略高度提出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并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转型。
蛋鸡生产标准化建设涉及“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等多项内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黄仁录分析说:“建设标准化鸡场要符合区域整体生物安全要求原则,饲料厂、蛋鸡场、蛋品销售市场、鸡粪加工厂运输要符合距离最优原则。同时,产业内部各个环节如种鸡、孵化、育雏、育成、产蛋鸡数量、蛋品加工等要协调一致。”
另外,发展大型集约化鸡场也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通过调整结构,压缩万只以下鸡场比例的同时,增加适度规模鸡场。黄仁录教授表示,扶持规模在10000~20000只鸡的鸡场,是当前蛋鸡生产中经过实践检验的较理想数据。
标准化养殖成未来发展趋势
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也难以保证产品质量,这为今后大规模机械化养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机遇。“万只左右的规模型蛋鸡场是最符合职业化养殖的养殖数量,如果我们可以实现由分散饲养到集中规模标准化饲养,那么完善的专业配备,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方案、指导手册等,就可全部按照1万只左右鸡场的标准制定,管理上也更为科学方便。应当说,养殖职业化是未来蛋鸡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大学李保明教授在阐述了关于蛋鸡养殖走向职业化发展的观点时说。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也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过大会使饲养资源过度消耗,使生态环境恶化,只有实现规模适度化,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集约化生产可以改善饲养环境,提高单位生产率,有效控制疫病,使蛋鸡业实现高水平、高效益生产。可以说,今后我国蛋鸡业的发展模式,不但要继续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农户,还要重视发展大中型现代化养鸡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