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多为口服,通过口服给药后,中药制剂在消化道中可被肠道分解,有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后,可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其它大分子物质或杂质被机体排泄,或被有机体代谢清除。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或者物质制成的供注入动物体内的溶液。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能较好地发挥中药治疗急病重症的作用。
将中药做成注射制剂流行于近些年,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治疗中,其中应用较多的中药制剂有双黄连注射剂、穿心草注射剂、板蓝根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等等。但是笔者在兽医临床实际应用中发现,应用中药制剂常常出现一些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以中度或高热为主,伴有明显或者不明显的寒颤,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兴奋、烦躁、关节肿胀,并出现皮肤过敏反应等,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造成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
中药原药方面 主要包括药材品种的来源混乱、原药材加工炮制不规范、药味众多、制作工艺不规范、质量标准不完善,有些药物本身就是致敏原,因为中药成分复杂,种类繁多,本身又多为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既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同时中药制剂成分较多,因此,凡含有生化活性基团的化学成分的中草药都有致敏的可能性。
中药制剂方面 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易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再加上其性味功能各异,成药的每个品种也有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品牌,而不同品牌的产品在质量疗效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甚至相差甚远。
动物个体方面 不同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是免疫学方面的差异,二是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中药的过敏反应中有许多是由于动物本身具有过敏性的体质,它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给药方式方面 主要包括给药途径的影响和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给药,即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都未经消化道细胞的选择吸收,是机体对药物的另一种被动吸收,所吸收的成分种类多而复杂,许多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直接进入体内,增大了不良反应的概率,从临床使用情况来看,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多而且重,但口服煎剂的反应小。
另外,疗程和剂量使用不当也是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剂量不同,功效各异,药物的药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由量变导致质变。此外,长期使用会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中毒,也易成瘾性。